《无名》折戟春节档:文艺片的商业困境与出路

春节档票房大战,《无名》为何掉队?

兔年春节档落下帷幕,《满江红》《流浪地球2》等影片凭借高票房和好口碑成为赢家,而梁朝伟、王一博主演的《无名》却表现平平——7天5亿的票房成绩在春节档竞争中显得“黯然失色”。作为一部充满文艺气质的谍战片,《无名》为何在春节档折戟?是观众看不懂,还是电影本身的难题?

观众看不懂?《无名》的叙事门槛

《无名》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其非线性叙事和隐晦的隐喻表达。导演程耳运用了大量倒叙、插叙和闪回镜头,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拼凑剧情。比如,电影中的罗斯福犬坠机暗喻日军战败,唐部长站在两面旗帜之间象征“骑墙派”,这些意象需要观众静下心来解读。

然而,春节档的观众更倾向于轻松娱乐的观影体验。《无名》复杂的叙事结构让不少人直呼“看不懂”,甚至吐槽“故弄玄虚”。在合家欢的气氛里,观众更愿意看《满江红》这样的悬疑喜剧,而非需要“动脑子”的文艺片。

商业与艺术的平衡难题

《无名》并非没有商业考量——梁朝伟+王一博的组合自带流量,动作戏的加入也试图迎合市场。但即便如此,影片仍未能突破文艺片的“小众”标签。豆瓣6.8的评分和两极化的口碑证明,它在商业性上仍有不足。

电影学者斯坦利曾提出“道德缝合”学说,即观众需要在情感上认同电影,才能沉浸其中。《无名》的难题或许在于,它过于注重形式美学,却未能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。当观众忙着梳理时刻线时,天然难以被故事打动。

文艺片的出路:市场与观众的双向成长

虽然《无名》在春节档表现不佳,但它的尝试仍有价格。过去几年,春节档几乎被合家欢电影垄断,而《无名》的加入让市场更加多元。导演程耳曾说:“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比商业更商业、比艺术更艺术。”这或许正是文艺片的未来路线——既保持艺术表达,又找到与观众的连接点。

对观众而言,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也是一种成长;对导演来说,怎样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,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。《无名》的折戟并非终点,而是文艺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。未来,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国产文艺片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