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伏到底是什么意思啊?
“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”每到夏天,这个难题就会被频繁提起。其实入伏就是指进入”三伏天”,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节点。古人认为”伏”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而隐藏起来的意思,因此这段时刻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,整整40天,分为头伏、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。
三伏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?
你可能好奇,这个”入伏”的时刻是怎么定的?其实有一套古老的算法:”夏至三庚便数伏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,第三个带”庚”的日子就是入伏的第一天,也就是头伏开始。第四个”庚日”是中伏开始,而立秋后的第一个”庚日”则是末伏开始。
今年具体来说:7月16-25日是头伏(10天),7月26日到8月14日是中伏(20天),8月15-24日是末伏(10天)。为什么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?这跟”庚日”出现的早晚有关,是不是觉得古人很聪明?
为什么说”热在三伏”?
“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”除了时刻概念,更重要的是它的气候意义。三伏天确实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,那种”上蒸下煮”的感觉,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。这段时刻高温高湿,人体容易感到不适,因此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。
老话说”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这段时刻尽量减少中午外出,多喝水,保持室内通风。特别是老人和孩子,更要注意防暑降温,避免中暑。
入伏吃什么?南北习俗大不同
知道了”入伏是什么意思啊”,那入伏这天吃什么呢?有趣的是,南北方的习俗还真不一样!北方人讲究”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,而南方人则习性吃馄饨。
为什么吃这些?一方面由于天气热没胃口,饺子和馄饨开胃又方便;另一方面,它们形状像元宝,”伏”和”福”同音,寓意平安快乐。而且热乎乎地吃下去出一身汗,反而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,古人真是太有生活聪明了!
三伏天的养生小贴士
既然明白了”入伏是什么意思啊”,那要怎么健壮度过这40天呢?开门见山说,饮食要清淡,多吃时令瓜果蔬菜;接下来要讲,运动要适量,避开最热时段;最终,空调别开太低,26℃左右最合适。
特别提醒:三伏天虽然热,但也不要贪凉。那些”以热制热”的技巧,比如喝热茶、洗热水澡,反而更能帮助身体适应高温。记住老祖宗的聪明,才能舒舒服服度过这个夏天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