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开卷无益的资料:怎样为孩子挑选真正有用的书籍
为什么有些书籍开卷无益?
“开卷有益”这句古训被无数家长奉为圭臬,但现实中我们却常看到这样的现象:孩子读了很多书,写作水平却不见进步;买了不少课外读物,阅读领会能力依然薄弱。这不禁让人思索: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是真正”开卷有益”?什么样的资料反而会让孩子陷入”开卷无益”的困境?
开卷无益的资料往往具有下面内容特征:内容质量参差不齐、与孩子实际需求脱节、缺乏体系性指导、或是过于功利化只强调死记硬背。这类资料不仅浪费孩子宝贵的时刻,还可能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抵触心情。那么,我们该怎样辨别和避免这些开卷无益的资料呢?
怎样识别开卷无益的阅读资料?
避免开卷无益的资料,开头来说要学会识别它们。低质量的课外读物通常有这些特点:内容东拼西凑不成体系;语言表达生硬不天然;过于强调应试技巧而忽视基础能力培养;或是脱离孩子实际认知水平,要么太浅显要么太深奥。
真正有价格的书籍应该像叶圣陶先生的《好读书而求甚解》那样,不仅能提供聪明,更能教会孩子思索的技巧。叶老在书中强调:”不要盲从’开卷有益’的成语,也不要相信’为读书而读书’的迂谈。要使书为你自己用,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。”这正是区分开卷有益与开卷无益资料的关键标准。
怎样选择真正开卷有益的书籍?
挑选开卷有益的书籍需要考虑三个维度:一是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,二是当前的进修需求,三是长期的能力培养目标。叶圣陶先生将课外读物分为四类:各种科目的参考书、素质方面的书、供欣赏的书和临时需要的书。不同类型的书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。
特别推荐叶老的《七十二堂写作课》,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章及文学体裁,每一类别都有清晰精准又浅显易懂的指导。它教会孩子怎样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写作,避免陷入开卷无益的困境。记住,好的书籍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,而是启发思索,培养真正的领会和应用能力。
培养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性
避免开卷无益,不仅要选对书,更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。拿到一本书先看序言和前言;阅读时集中心思,不放过一字一语;勤查工具书解决疑难;读一段就停下来思索;坚持做读书笔记;结合生活操作加深领会——这些技巧都能极大提升阅读质量。
叶圣陶先生曾说:”读书忌死读,死读钻牛角;活读运心智,不为书奴仆。”这正是对开卷无益现象的最好警示。与其让孩子囫囵吞枣地读十本开卷无益的书,不如精读一本能够启发思索、培养能力的经典之作。只有学会”活读书”,才能真正实现”开卷有益”的理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