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洵《六国论》为何能警示北宋朝廷的软弱外交?

苏洵《六国论》的写作背景与深意

你知道吗?北宋大文豪苏洵写的《六国论》,表面上分析战国六国灭亡缘故,实际上是在给当时的朝廷敲警钟!作为”唐宋八大家”其中一个的苏洵,虽然官职不高,却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。他借古讽今,用六国灭亡的教训,暗指北宋对辽国、西夏的软弱外交政策。

苏洵在文章开篇就直指要害:”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”这句话看似在说战国故事,实则句句戳中北宋朝廷的痛处。当时北宋每年向辽国和西夏进贡大量银两和绢匹,这与六国割地赂秦何其相似?苏洵用犀利的笔锋,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贿赂强敌只会让敌人更强大,让自己更虚弱。

六国灭亡教训对北宋的警示

苏洵小编认为‘六国论’里面详细分析了六国不同的应对策略:楚、韩、魏三国不断割地求和,最终耗尽国力;赵国虽坚持抵抗,却因自毁长城(杀害名将李牧)而亡;燕国本可自保,却因行刺秦王招致灭顶之灾;齐国坐视不管,最终也被秦国吞并。

这些历史教训不正是北宋面临的困境吗?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”岁币”,向西夏提供”岁赐”,就像六国贿赂秦国一样。苏洵痛心疾首地指出:”以赂秦之地,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,礼天下之奇才”——如果把贿赂敌国的钱财用来培养人才、奖励将士,结局会怎样?可惜北宋朝廷重文轻武,防备武将甚于防备外敌,导致边防日益虚弱。

《六国论》的现实意义与历史遗憾

文章小编觉得,苏洵终于点明主旨:”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…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”这句话如雷贯耳——堂堂大宋若效仿六国亡国之道,岂不比六国还不如?可惜当时朝臣们只赞赏文章文采,却无人敢直面其中尖锐的政治批评。

更令人唏嘘的是,历史证明了苏洵的远见。北宋最终重蹈六国覆辙,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,酿成”靖康之耻”。到了南宋,高宗赵构依旧走求和老路,甚至不惜冤杀抗金名将岳飞。如果苏洵泉下有知,不知会作何感想?

《六国论》的价格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,更在于它超越时代的政治聪明。苏洵用历史这面镜子,照出了北宋外交政策的致命缺陷。可惜,当时的统治者没有读懂,或者说,不愿意读懂这份沉痛的警示。这提醒我们:读史可以明智,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从历史中吸取教训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